浙江的一位小夥子和我講,說每年一到夏天雨水特別多的季節,他的胳膊上、腿上就會長一些小疹子,紅紅的一大片,像畫地圖一樣,不撓還好,越撓越癢。
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,沒有時間喝湯藥,問有沒有什麼比較簡單的辦法可以讓這些惱人的小疹子快速消失。
從小夥子的描述中不難看出,這是妥妥的濕疹,有幾個關鍵點。
第一,濕疹濕疹,肯定和濕氣有關,除了有濕,還有熱,夏季雨水多,天氣也熱,這種又濕又熱的季節對本身濕氣就很重的人來說特別不友好,內外因一勾結,極易長瘡長疹。
第二,顏色泛紅的小疹子,紅是有熱,大家看,雪是白色的,火是紅色的,就知道怎麼區分寒熱了。 總的來講,就是一派濕熱之象。
有一個比較簡單的外治法,是取炒地榆30克,打成粉末,用香油調成糊狀,敷在患處。 或者水煎后,用紗布沾藥液濕敷患處。
注意,這可不是什麼紙上談兵之法,而是經過權威刊物發表,獲得廣大醫學工作者認可的單方,驗方。
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,《中華皮膚科雜誌》就刊載了這一辦法,迄今為止已有近60年的歷史。
用地榆來治療濕疹,醫理很簡單,地榆是寒涼的,最擅長清熱,燥濕,這不正與濕疹的成因相合拍嗎?
另外,地榆還有斂瘡之性。 所謂斂瘡就是說,皮膚長了瘡疹以後,不小心潰爛了,地榆可以讓瘡口收斂,讓潰爛的部分快速長回來。 說了這麼多,這個地榆究竟是什麼東西呢?
地榆這味葯,以前不常提到,很多人會覺得陌生,甚至潛移默化的認為它跟榆樹是不是存在著某種親戚關係?
你看祖上就是兩個不同的“派系”,所以雖然名字裡都沾了一個榆字,但是地榆和榆樹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,人家和同屬薔薇科的月季、玫瑰才是正兒八經的一個大家族。 如果非要扯上點關係,那只能說地榆的葉子和榆樹葉有點像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