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東漢時期,醫聖張仲景所著的《傷寒雜病論》裡面的第一個方子,就是桂枝湯,這個方子非常簡單,由桂枝、芍藥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 張仲景既用它治外感病,也用它治內傷雜病。
張仲景把這個方子放在《傷寒論》第一個方子的位置,我想是有這樣的想法的:正氣是關鍵,有了正氣才能祛除邪氣。
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,再加上黃芪,就變成了黃芪建中湯。 其組成如下:
黃芪6克、飴糖30克、桂枝9克、白芍18克、炙甘草6克、生薑9克、大棗12個(掰開)。 一般都是用前面六個葯,煮了之後兌入飴糖。
《金匮要略》:“虛勞里急諸不足,黃芪建中湯主之。 “就是說黃芪建中湯可以補益身體諸多不足,不足就是虛,像氣虛、氣短、乏力、虛汗多 ; 勞心勞力過度導致身體發虛; 五臟氣血枯竭; 小兒挑食厭食偏食愛吃零食,過敏性疾病; 大病慢性病後期等的消瘦疲勞。
藥方的功效
這張方子裡頭,有大量的飴糖。 飴糖是什麼? 飴糖就是麥芽糖,有不少飯館做早點,有那種糖油餅,糖油餅上面那層甜甜的,黃黃的東西,那就是用飴糖做的。 五臟皆虛從中治,黃芪建中湯就是因為有飴糖才能稱之為“建中”。
糖肯定是甜的,甘能緩能補。 所以飴糖有補氣養血的作用,有甘緩止痛的作用,而且飴糖這味藥非常好消化,不會加重脾胃負擔。 這裏我們應當注意的是,飴糖不能夠隨便用其他東西代,用蔗糖代是不行的,用蜂蜜代也是不行的。
在補劑的「黃芪建中湯」中,桂枝湯加倍芍藥再加饴糖,因為造酒的時候,是上面那層液體蒸餾出酒,所以酒可以“引諸葯至至高之分”,而下面的餘渣最底下可以提煉出飳糖,因此飴糖的藥性除了補脾胃之外,更可說是把桂枝湯的藥性黏住,然後壓到腹部以及肚臍以下。 原本入心的桂枝,就被拉了一些藥性到小腸及丹田的區塊,小腸本來和心就是表裡關係,小腸火來自心火。
873368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