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我個人而言,我曾回顧一生說:30而立,我未立; 40不惑,我常惑; 50知天命,我知而不多; 60耳順,我有進步,但不夠; 70從心所欲,不逾矩,這點,我倒提前做到了。
現在,我可以自由地選擇我想做的事,不為稻粱謀,不作名利求,擇善而從,量力而行。現實社會中,常有社會地位很高,經濟情況很好而晚年生活不愉快的,也有很普通的百姓,經濟條件一般,但活得很愉快的。他們的差別在於心態,在於會不會安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而不勉強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。
我們這一代人在長期的革命歷煉中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,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。 只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,今天的老年人也不必過於自苦。中國傳統觀念是省吃儉用,為兒為女,外國人的觀念則認為賺錢是為了花錢,兒女18歲以後自立,各過各的日子,平安無事。看來我們有些觀念是應該有所調整了。 兒孫自有兒孫福,不必太為他們擔心。我在普陀山法雨寺看到佛教學校牆報上有一則佛教故事。
甲乙二小僧與眾僧友一起坐地修鍊,一會兒來了一桃販,乙僧與其餘僧友起立觀看,甲僧端坐不動。 沒過一會又來一棗販,乙僧等人又起立觀看。 最後只得甲僧修成正果,乙僧等一事無成。
這時乙問甲,在外界誘惑面前你為什麼能坐得住? 甲答,我們本來都沒有想在修鍊時吃桃或棗等什物,它們來了,我也並沒有覺得需要它們。
我和你的差別只在於我在這些份外東西面前能夠說:“我不需要”。
人心的不平,往往在於不論需要不需要,人家有了,就想要。學會說“我不需要”,就可以擺脫很多煩惱。 尤其是老年人,在人生最後的光景裡更應提倡不慕榮利,不相攀比,發揮個性,“自己過得好,就是好”。
景,嘆惜現在門庭冷落,寂寞空靈,“人一走,茶就涼”。 甚至埋怨人情冷暖,世態炎涼,真有說不完的苦惱。 我看也大可不必。人走了,茶自然會涼,不僅會涼,而且茶水還應倒掉,因為茶杯還有它用。適應變化,懂得生活,能根據情況變化,作出合乎自身特點的安排,以提高自己老齡期的生活品質,這才是生活中的強者
留言列表